蒲松齡《促織》教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蒲松齡《促織》教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蒲松齡《促織》教案及原文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作者蒲松齡和他的《聊齋志異》;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翻譯全文。
過程與方法: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情節;品味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蒲松齡同情百姓的博大胸懷和對封建統治者罪惡的揭露。
教學重點: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翻譯全文。
教學難點: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情節;品味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
教學方法:閱讀、鑒賞、引導、討論。
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
300多年前,在山東省淄川縣,有這么一個“怪人”:此人家里窮得叮當響,他典當破舊衣物,置辦茶水擺在路邊,供過往行人歇腳、解渴;他不收錢,只要求每個歇腳的人給他講個新奇的故事。原來此人是在搜集寫作素材。他白天聽,晚上伏案寫作。這個“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
【作者介紹】
蒲松齡,山東淄州(今淄博市)蒲家莊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他是清代康熙年間人,是一位有多方面藝術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豐富。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詩一千幾百首,詞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從小熱衷功名,19歲參加科舉考試,連中縣、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卻屢試不第,擠不進官場。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鄉過著清苦的塾師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觸的機會較多,對統治階級的種種罪惡有所不滿。寫有一副“落第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聊齋志異》介紹】
蒲松齡20歲左右開始創作《聊齋》,40歲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斷增刪,至死方止,聚一生心血而成。《聊齋》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神話傳說,共8卷,491篇,約40萬余字。“聊齋”作者的書齋名,“志異”記述花妖狐鬼及荒誕不經的奇聞異事。目的是“諷刺現實,寄托孤憤”。郭沫若稱贊它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寫作背景介紹】
這篇小說寫的是明代宣德年間的事情,其實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顧以草蟲纖物殃民至此耶?抑傳聞失實耶?”這是跟作者同時代的詩壇宗師王漁洋寫在《聊齋志異》手稿本上的一條評語。王漁洋為什么要強調宣德年間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顯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讀者讀《促織》時要聯系眼前的現實。康熙年間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為“英主”。可當時的統治集團和康熙本人同樣追求“聲色狗馬”,酷愛“斗雞戲蟲”、至今傳下來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間制作最精,康熙時更有以制盆揚名于世的。可見作者的創作意圖,實際上是在借講前朝“令主”當政的“治世”時代的事,來揭露“當時”“英主”當政的“盛世”的黑暗現實。“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當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議論。這正反映了蒲松齡思想的深刻處,“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當政的“衰世”就不用說了。
【文言知識點】
1、 通假字:①昂其直,居為奇貨(“直”通 “值”,價格)
②成妻具貲詣問(“貲”通“資”,錢財) ③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而”通“爾”,你)
④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裁”通“才”,剛) ⑤蟲躍去尺有咫(“有”通“又”)
⑥翼日進宰(“翼”通“翌”,次) ⑦牛羊蹄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_91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软件 _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