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億票房推手:《藥神》之后,又發現《好東西》


坊間流傳著一個說法:2020年7月,First青年影展上,麥特文化一眼就相中了年輕導演邵藝輝的處女項目——《愛情神話》,然后就投了它。
“是誤傳。”麥特文化創始人陳礪志搖了搖頭,創投拍板的過程,沒有那么“神話”,真實版本是這樣的:
影展的項目創投會前,麥特文化拿到了20個入圍項目的大綱和項目書,《愛情神話》是其中之一。項目組的同事票選了最感興趣的前3名,打算在路演上重點關注,其中并沒有《愛情神話》。
正式路演時,20位導演依次上臺展示,陳礪志是市場評審之一。有一位年輕姑娘,光著腳丫就上臺了,他一下子就記住了:“思路清晰、想要的東西很明確,表達能力很強,聽了讓人很興奮。”他找來這個姑娘的劇本,和項目組看完,大家都喜歡,才決定拿下。這正是邵藝輝和她的《愛情神話》,第一部合作愉快,才有了續篇——《好東西》。
《好東西》目前豆瓣口碑9.1分,據貓眼專業版數據,上映11天來票房已破4億元,連續11日奪得院線票房的日冠軍。貓眼對這部“小眾文藝片”最終的預測票房,已經從上映前的3億元,飆升至6.93億元。
除了《好東西》,這家成立于2008年的影視公司還出品了《奇跡·笨小孩》《逆行人生》《我的姐姐》等電影,聯合出品了《金剛川》《瘋狂的外星人》《孤注一擲》等片,累計票房達160億元。加上宣發的《我不是藥神》《美人魚》《消失的她》等,合計參與票房近300億元。
在行業看來,陳礪志總是能拿到合適的項目。但在多年的老友、First青年影展的創始人李子為看來,他更多是“身體力行地抵達,認真聆聽,和年輕導演、編劇、制片人深度交流、探討”。
陳礪志身上“居安思危”的成分很高,特別在意“護城河”,公司的業務模式也越來越復雜。
麥特文化最早是電影營銷賽道的頭部公司,2018年前后,光線傳媒、萬達影業、阿里影業等上游內容公司,都完整建立了自己的宣發團隊。他感受到未來巨大的生存危機,決定把業務重心轉向上游,主控項目,從投資到制作全面轉型。
2021年,一個偶然的項目——麥特文化的第一部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落地,他發現電視劇可以直接賣給平臺,更能規避投資風險,從此又進入了電視劇領域。
當下,影視行業波譎云詭。流媒體、微短劇、AI……許多創始人試圖抓住每一個風口。陳礪志很慎重,比如在爆火的短劇上,他不覺得能與電影直接構成對抗,麥特文化也不考慮做短劇。
“肯定還是要做擅長的事,把電影做得更好。”他說。
“如果全虧,公司也不能垮”
陳礪志比從前低調許多。多年前,他在社交媒體上很講江湖義氣,有明星被輿論裹挾,他就發微博仗義執言。但每次發完,截圖就被媒體引用,所以現在他“少說多做”。
這次專訪前,他在媒體面前已沉寂多年。
他平常不跟組拍攝,只在開機、殺青時露個面。還會在開拍10日左右探班,檢查一下剪輯進度和質量,覺得OK就撤,有問題就開個會。路演一般也不參加,偶爾參與宣傳,“都是遠遠地躲在活動角落。”一位麥特文化員工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已近“知天命”年紀的他,仍然童心未泯。辦公室書架上擺滿了貓頭鷹畫、米老鼠擺件等各色小玩意兒,家里的貓頭鷹裝置有幾百個,會客的兩個沙發之間還有一個軟趴趴的白色小熊座椅。
陳礪志很感性,個人偏好文藝電影,投資回報率不高也不是太在乎。但作為管理者,他又是理性的——項目組表決通過的項目,才能投拍。
“有時候拿到一個自己特別喜歡的項目,給項目部同事一看,稀里嘩啦全是否定,我就否決了。”他笑著回復,好似有幾分“無奈”,又好似對員工的項目決斷力有幾分驕傲。粗略估計,員工否掉了70%他相中的項目。
也有個別多數人不看好、他執意要做的項目。比如青春片《倒倉》,最終票房只有300多萬元,驗證了的確是“太文藝”。但符合他“做點突破刻板印象青春片”的想法,最終電影倒是獲得了不少獎項,“所以也不后悔。”陳礪志說。
他們也越來越在意對電影投資的紅線把控。和一些公司不同的是,麥特文化從來不預估電影票房,陳礪志把是否投資一部電影的否決項一言以概括:“這個項目如果我們全虧,能不能承受?能才做,不能一個項目就把公司打垮。”
譬如幾個月前上映的《逆行人生》,麥特文化投了25%份額,好幾千萬元,是第二出品方。電影最終票房3.59億元,根據院線、出品、宣發等分賬比例來看,最終要過10億元票房才能回本。麥特文化因此虧了多半,但只要在可承受范圍內,公司都不至于扛不下去。
這家公司只在2015年融資了一輪,“以后原則上也不會再做股權融資,畢竟要對股東負責。”陳礪志解釋,所以,外界看上去麥特文化不太會盲目地投資大體量項目。
項目越來越多,投資決策項也越來越聚焦于一個:劇本質量。
陳礪志把國內電影票房的決定性因子概括為3個階段: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觀眾看電影認的是名導演;2010年以來的七八年,明星、偶像陣容會影響觀影意愿;而近幾年,劇本逐漸成為最核心的因素。
麥特文化把對劇本質量的尊重體現在了各種宣傳上——在海報、片頭中,編劇的位次永遠在導演之前。
不過好劇本有時候對應的是新導演,就比如4年前的《愛情神話》。在新導演項目上,麥特文化一定是“強監制”。陳礪志當時找來徐崢,問他是否愿意做電影監制。徐崢爽快答應了,領著大家做劇本圍讀、給出建設性建議,后來被說服后又加入了演員陣容。這為《愛情神話》整部電影的成色打了底,一個核心角色能帶動整個劇組。
“徐老師對演員的眼光和選擇,還有對表演的指導,對我幫助很多。”邵藝輝在接受中國電影報道采訪時曾表示。
也是因為有了第一部作品的基礎,到了《好東西》,邵藝輝羽翼漸豐,離開監制獨立完成作品,仍然收獲了高口碑。
電視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也是這個模式,新人導演李漠搭配監制黎志(《二十不惑》《北京女子圖鑒》導演),豆瓣口碑8.1分。
對抗潛在風險
過去16年,麥特文化從一家純粹的電影營銷公司,一路迭代成集電影、電視劇出品、制作、宣傳、發行為一體的公司,這在電影圈并不是一個常規的商業路徑。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陳礪志在湖北《黃石日報》、浙江《都市快報》、光線傳媒、搜狐等先后履職。
因為在浙江從事媒體行業時,把娛樂版打造得足夠吸引人,他被光線傳媒老板王長田看中,北上成為當時國內娛樂新聞頭部公司的一員。先是接管了最有影響力的娛樂周刊《明星BIGSTAR》,再成為《娛樂現場》節目的制片人。之后,陳礪志和整個團隊被張朝陽“一鍋端走”,他成為搜狐娛樂總監,一年時間把搜狐娛樂做成了國內第一娛樂媒體。
2008年,陳礪志出來創業,選擇做一家營銷公司。“是因為對媒體比較了解,對輿論、社會、心理有把握一些,就想在舒適圈內做一個穩妥的業務。”他說。
他算是找到了行業內的一片空白地,麥特文化是國內最早的電影營銷公司之一。后來,2009年、2010年、2013年分別成立的影行天下、光合映畫、伯樂營銷等電影營銷公司,創始人同樣來自媒體,走的是與麥特文化相似的路徑。
昔日的媒介資源與行業經驗,加之明顯的先發優勢,麥特文化一直是行業頭部公司。
但也是在這一時期,行業劇變。全國影院票房從2010年的101.72億元,飆升至2015年的440.6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4%。競爭加劇,許多頭部電影公司甚至下場自己做營銷。
陳礪志嗅到了危機感:“有被替代的風險,不能只關注當下,要看未來幾年。”2013年宣發《致青春》《小時代》等影片時,他嘗試性地參與了這兩部電影的少量投資。
到了2018年,這種“憂患意識”更強烈,麥特文化在高管會上連續3年研討一個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大在電影產業鏈中的話語權。麥特文化的投資比重進一步擴大,近5年來,這家公司出品/聯合出品了《金剛川》《奇跡·笨小孩》《攀登者》三部票房過10億元的電影,和共計12部票房過億元的電影。
2020~2022年,院線電影市場的低迷,讓陳礪志進一步跨到電視劇領域,在2021年、2023年分別制作了《我在他鄉挺好的》和《故鄉,別來無恙》。
做過之后發現,電視劇沒有那么大的市場風險,賣給平臺的利潤回報大約在15%,如果播放量高,被評為S級、A級,會有一些額外獎勵,但是差異不大。“電影就不同了。高收益高風險,票房天花板高,但‘撲街’了,也就得砸在手里。”陳礪志說。
有了電影、電視劇,麥特文化產業鏈業務比以前更全,一直在陳礪志心中的“短板”才算逐漸被補上。
重心仍是電影
但市場越來越復雜,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這家公司本該最擅長的電影營銷,在當下相對多變的媒體環境下,不可控因素在增加。
從《逆行人生》到《好東西》,麥特文化出品的電影,在引發大量關注的同時,也陷入不少爭議。《好東西》首支預告片的臺詞中提到“結扎”,不少男性觀眾因此對影片直接產生了抵觸。
這也不只是麥特文化遇到的問題。近到《抓娃娃》《熱辣滾燙》,遠到《雄獅少年》,財富、性別、美學等各類問題,常常在社交媒體上被無限放大。
對于這一切,陳礪志也只能表示:“把影片拍好,微博、小紅書的圖文、預告片等物料做好,剩下的成敗交給天。”
DY宣發是近兩年的增量,麥特文化在這一領域也做了不少。《再見,李可樂》的官方DY賬號點贊超過1.2億次,掀起的話題度挺高,但最終這部電影票房只有2.42億元,這讓陳礪志至今有點意難平,“總覺得能更好”。
近來,他和團隊一直在琢磨新的營銷策略,據稱有了重大轉向,而且在內部看來,已經得到了正向的反饋。被問及具體細節,原本在沙發上俯身前傾的陳礪志,突然興奮地向左后方一跳,彈進了沙發里,笑道:“我們得保密一下。”
2024年,微短劇來勢兇猛,據《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今年微短劇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0億元。而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11月30日,今年院線電影票房才剛突破402億元。
陳礪志對此并不擔憂,也不打算入局短劇賽道:“它是完全不同的受眾和領域。中國的人口基數決定了電影市場有足夠的前景,只要質量足夠好。”
這兩年,陳礪志覺得尤其難:“項目處在制播周期中,需要投入,又沒能及時回款,現金流吃緊。”
2020年上半年,公司緩發了6個月薪資。資金一重新周轉,陳礪志馬上連本帶10%的利息就補給了員工。結果,又碰上了電影市場的不景氣。
“不是消費力的問題,還在于影片質量。今年票房不佳是虛假現象。”陳礪志說。幾年前積壓的電影在去年集中釋放,今年剛好趕上了供給淡季,等供給恢復正常,院線市場會進一步復蘇。
當然,這位在影視行業近20年的資深從業者也承認,隨著流媒體的發展、投影與大屏電視的普及,居家觀影場景正成為不可忽視的部分。“這倒逼我們更多去研究適合結伴去看、線下去看的電影。”
陳礪志如今的生活很規律,堅持早上7點半起床,在家用爬樓機爬2000級臺階,即100~120層樓,啞鈴鍛煉也數十年未停止。在辦公室里,還有一個動感單車,沒事時就會在單位騎。
他在意每一位員工,這家100余人規模的公司,成立以來主動辭退過的不足10人,不少員工的在崗時長都在5~10年。2020年,麥特文化在資金周轉困境期,曾收到過30多位員工的個人借款,一位管理團隊員工甚至借給公司200多萬元,有一位普通員工也拿出來30萬元。
這種人本文化無形中成為麥特文化穿越周期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受限于近期收入,陳礪志遺憾沒有落地之前的一個想法:每年給員工報銷一次父母國內旅游。他還是想把這件事做下去:“一直把員工當作企業的核心資產,他們的父母也同樣重要。”
李子為深有感觸,“如果你細心去觀察這家公司,大概也能了解,以人為本,尊重、信任,不是一句空話。”
6年前,陳礪志在接受娛樂獨角獸采訪時表示,彼時十歲的麥特文化正處在公司的“少年時代”,紅日初升;今天,當記者再問他時,他覺得麥特文化已經進入青年時代:“有了很多經驗、教訓,也有成績,兩部劇都在豆瓣8分以上,電影基本上都贏得了口碑。”
未來,麥特文化希望自己能有更強的品牌號召力:“就像想起導演陳思誠、郭帆,大家就會覺得意味著口碑;希望作為投資方,我們也總能被導演、演員想起。”
本文鏈接:http://m.albanygandhi.com/news-23-76485.html300億票房推手:《藥神》之后,又發現《好東西》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鑫鴻圖:蘋果id貸款app申請入口,正規蘋果id貸口子2024
印度丙通沙價格2025年首次公開(約1890~2090元)一盒一瓶一個月!對比丙通沙yb價格官方公布
高鐵車廂里全是老外!網友:以為出國了
更上層樓:DY月付額度怎么套出來,試試這9個操作方法
腳踏實地:羊小咩享花卡怎么套出來,總結的3個提現方法
海闊天空:DY月付怎么套出來 - 試試這三個操作流程
熱點:套白條最安全秒到方法(推薦這家很靠譜)-知者
幽蘭:羊小咩額度怎么套出來,推薦十個操作方法
白條3000怎么套出來正規變現商家:回顧一周:
必看:拼多多先用后付怎么套出來-推薦三個簡單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