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大佬帶貨的AR眼鏡,何時才能“人手一鏡”?


互聯網預言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最新著作《5000 天后的世界》中指出,“我們將迎來嶄新的巨大平臺,世間萬物均可以與 AI(人工智能)連接,現實世界與數字化將完美融合,被稱為“鏡像世界”的 AR(增強現實)世界將會誕生。”
2024年,“黑神話悟空”帶火了BB方案(BirdBath)的AR眼鏡,大屏的體驗帶來更沉浸的游戲體驗。與此同時,Meta與雷朋合作的產品的成功,讓AI眼鏡成為全球備受追捧的AI硬件單品,更是引來諸多國內廠商的入局。
在今年的CES上,可以看到多家品牌都帶來了旗下最新的AI眼鏡產品,但由于技術以及量產上的問題,目前上市能夠買到的AI眼鏡仍舊不多。IDC指出,從廠商格局來看,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呈現一家獨大競爭格局,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Meta占到全球智能眼鏡市場83.8%的市場份額。
最近這段時間,光波導AR眼鏡又出了圈。相比較AI眼鏡,有了顯示之后,光波導AR眼鏡帶來了更多應用場景,比如翻譯、提詞器等。國內廠商中,星紀魅族、雷鳥、Rokid等均已布局光波導AR眼鏡。在一些會議場合中,企業負責人戴著AR眼鏡演講的視頻也成為社交平臺的熱點。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個新硬件從無到成熟,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對于AR眼鏡來說,未來會有多種形態存在,但就創造一個虛實融合世界的角度來說,光波導AR眼鏡是未來。只是,AR眼鏡的研發與量產以及市場推廣并非易事,這中間牽扯到許多企業,更需要場景的完善以及消費市場的完全認知。“人手一鏡”是未來的暢想,但中間成本的下探以及用戶市場的教育會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億級AR眼鏡市場,需要更多廠商催熟供應鏈能力
AI大模型時代,一切終端硬件的演進邏輯都在發生著變化,市場也在尋求新型的硬件形態。不過,在尋找最佳的AI DEVICE時,要搞明白一個核心問題,AI應用的最大想象力在于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實現智實融合。這一點,則與AR的底層邏輯相同,做虛實融合。
從通俗的定義來說,消費級AR眼鏡是一種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智能設備,將數字信息(如圖像、文字等)實時疊加到用戶視野中的真實世界,實現虛擬與現實的融合交互。最大的特點就是虛實結合,不會影響用戶對真實世界的觀察。
近兩年,AR眼鏡迎來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在國內市場,銷量已經反超VR設備,成為XR行業的主流。在行業共同的認識中,未來AR眼鏡因為其距離人類眼、口、耳距離最近,交互最自然,會成為未來的個人計算和人機交互入口主流設備。星紀魅族XR業務線總經理郭鵬對鈦媒體APP作者指出,當前AR眼鏡在一個高速增長期,2024年中國出貨超過了28萬臺,且后續每年都會以超過1倍的速度增長,“未來這會是一個億級的市場。”

AR的持續增長,也被認為是AI大模型時代對手機的一次打擊亦或者是取代。對此,行業里一直有著不同的聲音。但考慮到智能手機的到來也并未取代PC,AR眼鏡的火熱發展,對手機也構成不了威脅,二者更不是取代的關系。“還是要看具體的場景,有一些交互跟操作在眼鏡上是方便的,但可能你還是有些東西得回到手機或者PC上去用。”郭鵬說道。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曾介紹過,目前主流的AR技術路線基本是兩大類,Birdbath和光波導。其中,Birdbath技術主要借助Micro OLED顯示來滿足沉浸觀影和游戲的需求,比較適合沉浸式娛樂方向的場景,但更多是在室內或者固定場景中使用,屬于顯示和便攜兩大性能平衡的折中方案。
隨著光波導技術的進步與量產,高端AR眼鏡市場將逐步被更輕薄、更類眼鏡形態的光波導方案所取代,BirdBath技術方案則主打性價比和低端市場。艾瑞認為,光波導技術將是消費級AR眼鏡的未來,也是技術最難、效果最好的方案。

據了解,光波導方案具有體積小、透光率高以及大FOV等特點,但價格相對也更高。并且,由于技術比較復雜,對產業鏈和研發能力要求很高,有不少比較難克服的技術難點,比如:衍射波導片的彩虹紋干擾視野問題、波導過程中光效損失帶來的強光下,圖像可見性降低的問題等。
隨著上游供應鏈的成熟和終端品牌的積極入局,更多的光波導AR眼鏡開始進入到市場。從市場占比上來看,BB方案仍就是主導,不過隨著成本以及良率等方面的優化,光波導終端產品的數量和市場份額也在增多。
根據洛圖科技(RUNTO)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采用上述組合方案的AR眼鏡銷量占比為75.2%。去年下半年開始,一體式產品不斷增多。谷東科技創始人崔海濤對鈦媒體APP作者透露,其實光波導眼鏡的BOM成本已經基本能和BB眼鏡拉平,只不過由于投入和良率等多方面因素,導致終端售價要高很多。
在這一細分市場中,Micro LED屏幕搭配衍射光波導光學組件的方案正在快速滲透。上海顯耀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經理王普對鈦媒體APP作者說道,公司已經研發出0.15cc單綠光機,這款光機只有一粒綠豆的大小,它可以投射高達8流明的光通量,是AR眼鏡輕量化的關鍵突破。
日前,在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就佩戴了星紀魅族研發的AR智能眼鏡Star V Air2進行“脫稿”演講,這款產品所搭載的就是JBD的光機,更小的光機采用使得顯示區域的結構設計進行了更多優化。
眾所周知,在硬件創新的進程中,多數中國企業習慣于在下半場進來。在光波導AR眼鏡的技術和供應鏈逐漸成熟后,入局的品牌廠商也多了起來。考慮到目前的市場容量,即便是增加一家企業,也意味著加倍的競爭壓力。談及日益加劇的市場,郭鵬認為,AR眼鏡未來是億級市場,現在國內每年幾十萬臺的出貨量還是非常早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更多的廠商進來能加速對這個產品的用戶教育和市場教育,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蛋糕可以做更大。
“其次,更多的廠商進來以后,才能帶火或者催熟供應鏈能力,推動供應鏈進步,供應鏈的成熟度會更加強。另外,從產品本身來說,由于它在早期階段,所以所有的廠商還在驗證消費者需求和產品的匹配階段,每家廠商對消費者的需求理解都不一樣,比如我們走的路線先從顯示切入,但可能別的廠商不是從這個角度切入的,這一個產品定義的問題,導致它不會同質化競爭那么嚴重。”
AI是當下,AR是未來
光波導AR眼鏡的輕量化以及AI技術的應用,是推動其在今年被更多用戶所熟知的關鍵。而說到輕量化,不帶顯示的AI眼鏡被Meta帶火之后,相比較下市場的容量更高。不過,這個高更多的是指當下的這個環境。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就像手機一樣,屏幕是用戶的交互入口,AI眼鏡也需要顯示的存在,一方面是看到虛擬世界,另一方面是為了做到更好的交互。據悉,Meta在不久后也會推出帶顯示的光波導AR眼鏡。
在作者看來,AI眼鏡和AR眼鏡,其實很多用戶并沒有一個清晰的劃分和認知。從產品定義的角度來看,AI眼鏡更像是在眼鏡上去疊加AI能力。未來,所有的AR眼鏡都會具備AI以及拍攝能力。郭鵬也給出了同樣的觀點,“所有的AR眼鏡就像一個全天候的多模態助手,未來是AR+AI。”
其實,換種角度來看,AI與AR并不是要嚴格區分開,其實二者應該是同屬關系,AI的快速發展,也在推動著AR的落地。
從底層邏輯上來看,AI與AR有著很強的共通性。當今的AI正在逐漸滲透和接管數字世界,并連接和改變著物理世界,我們要做的不是在手機、PC上做出一個超級APP,或者是做表層的總結工作,而是在一個虛實融合的終端去提升世界運行的效率。
過去,AR眼鏡雖然能同時呈現數字與物理世界,但二者是隔絕的,沒有交互,也沒有聯動性。在AI發展的初期,其更多的是被應用在一些軟件優化等基礎應用上,并沒有直接串聯起物理與數字世界。
而這兩年,AI發展的速度超過任何歷史時期,性能也有了極大的提升,主動性和應用的場景也更多、更深入。
有了AI大模型的融入,AR不僅能呈現現實與虛擬世界,更能借助AI與算法去接管和驅動數字世界,并與物理世界形成連接,與你現實看到的場景進行交互,看你所看,聽你所聽,在你眼前,在你耳邊,重構我們的世界。
與此同時,“AI眼鏡”作為過渡形態,疊加大模型的快速發展,也正在催化AR眼鏡市場的發展。一方面,作為過渡產品,AI眼鏡的市場教育意義不言而喻。Meta Ray-Ban已經成了行業內第一款銷量超過百萬級的智能眼鏡,國內幾家企業也已經形成第一梯隊并推出了不少產品,今年也會有更多廠商加入到這個賽道,這對市場熱度是個大的拉動,能到起到教育市場、教育用戶的作用,最終整個行業都將受益。
另一方面,以DeepSeek、通義千問等為代表的AI大模型的應用推動AR近眼顯示設備從"顯示終端"向"AI隨身助理"進化,使得類似于大模型翻譯、實時人臉識別、實景百科等AI應用得到廣泛應用。
不僅如此,供應鏈端在也在迎來質的提升,推動光波導AR眼鏡的落地。王普介紹稱,MicroLED光引擎在最近幾年里體積不斷在縮小,比如單色光引擎提及從0.3CC縮小至0.15CC。MicroLED的亮度也在逐漸提升,以JBD的綠光顯示為例,從幾年前的400萬尼特,到800萬尼特,再到最新的1000萬尼特亮度。
此前在AR衍射光波導上出現的彩虹紋,目前也有了新的方法去壓制。上海鯤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秘王婷對作者表示,彩虹紋的產生是衍射原理所導致的,大家知道原理級的問題其實改變原理是很難的,我們能做的事情是能在采用別的方法能夠讓它抑制掉,就是弱化它不出現在你的視場內。所以我們不是在一個層面的維度去考量和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要通過多方面的維度共同考量,包括設計,材料選擇,整個工藝制程等等,三方面的綜合努力。
生態決定終局,“人手一鏡”還有多遠?
技術的推動、多品牌的參與加上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在與AR眼鏡產業鏈從業者的交流中,他們無不都對未來的前景表示出看好。只是,從當下的體量上來看,幾十萬的規模讓AR眼鏡距離大眾消費品還有一定差距。AR眼鏡距離貼近于日常佩戴的眼鏡還有不少難點要解決,而這里的難點更多的是成本上的限制。
作者了解到,單個光學眼鏡的生產成本高昂,尤其是光波導組件的價格居高不下。有報告指出,光波導的BOM成本可能占到整個眼鏡成本的40%,這極大地限制了智能眼鏡產品的普及和商業化進程。而高成本的主要根源在于產能受限和復雜的生產工藝,對于光波導技術而言,從設計到模板加工,再到材料供應和加工方案,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在上游,多家設備商也在積極解決這一問題。
Morphotonics全球業務發展主管Erhan Ercan告訴我們,衍射光波導一個主要生產流程就是納米壓印,目前主流的光波導生產端普遍采用晶圓納米壓印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在如4英寸、6英寸、8英寸甚至12英寸的晶圓上進行高精度壓印。然而,晶圓壓印雖然精度極高,但弊端在于它的單次壓印的面積有限,導致單次能生產的光波導數量受限,這也是晶圓壓印成本高昂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面積納米壓印能夠帶來突破,不僅能夠實現單次壓印上百個,甚至200、300、400個光波導,而且壓印時間并不會成倍增加,只是比常規的晶圓壓印時長稍長一些,同時產能卻是晶圓壓印的10倍甚至20倍,從而提高了產能,降低了生產成本。”
上海鯤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秘王婷認為,從用戶的角度來說,對于AR眼鏡既想要它外觀很好,性能又賊佳,同時又賊便宜。現階段來講,確實兼得做不到,必然要有取舍,但是它確實是我們未來一定要發展的方向,三者要兼得。
從工藝的角度來講,單片式全彩難度一定遠高于雙片式全彩的,在減薄的同時還要兼得性能的保證,這是極具挑戰的。據王婷介紹,鯤游后來推出“攖寧”刻蝕序列,就是因為會選擇更輕量化的玻璃材料,比如說碳化硅等一些高折的輕量化材料,在實現波導輕薄的同時還能保證它的高性能水平,它的缺點就是相對比較貴。
針對價格的問題,她還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價格一直是跟量相關的。“現在看上去貴是因為在量不足夠大的時候,我們前期的capex投入都會攤在每片波導的成本里面,所以只有當量起來了以后,你每一片波導的邊際成本會逐漸攤薄直至為零,最后只剩下BOM成本。”
的確,成本的下探除了要在工藝方面下功夫外,終端的數量也是關鍵的因素。只是,從目前來看,大眾市場的教育還未完成,AR眼鏡的應用場景也有一定的限制,導致行業的發展似乎進入了死胡同。對此,郭鵬則認為,場景和體驗才是市場競爭中的核心要素,摸索出做好一款AR眼鏡的重要因素很關鍵。
在他看來,生態決定AR眼鏡的終局。盡管人類在AR眼鏡的形態和功能上不斷探索,但行業已經在朝著更深度的生態整合邁進,AR眼鏡突破單一硬件產品的趨勢明顯,嵌入更廣闊的智能設備網絡,與手機、智能穿戴設備甚至智能汽車的聯動能力尤為重要。構建一個廣闊的智能生態,AR眼鏡才有可能發展成為真正的下一代個人計算終端。
總的來說,對于光波導技術而言,目前整個市場仍處于初期階段,新技術的推廣需要時間。“就像智能手機市場初期,蘋果推出時也曾遭遇質疑,但最終證明了其潛力。智能眼鏡市場同樣需要一個培育過程,這既包括對消費端的引導,也包括對整個供應鏈的完善。”Erhan Ercan如是說。
本文鏈接:http://m.albanygandhi.com/news-23-214970.html一眾大佬帶貨的AR眼鏡,何時才能“人手一鏡”?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解讀】知識產權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2023“北京·景賢杯”創新創業大賽延長報名的通知
催化組合將二氧化碳轉為碳納米纖維 有助抵消強效溫室氣體排放
科技部 中央宣傳部 中國科協關于評選表彰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的通知
《工業控制系統網絡安全防護指南》
【申報】關于征集2024年度新三板掛牌補貼支持資金項目的通知
圖說外觀設計|一圖概覽制度新變化
圖說外觀設計|局部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概覽
進一步促進北京老字號創新發展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
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谷愛凌訓練中再次受傷,被迫退出哈爾濱亞冬會,稱爭取本賽季盡快回到賽場
節節開花: DY月付可以提取嗎? 最新四個秒提方法
當前2025年印度格列衛在哪購買價格最便宜?印度格列衛國內代購渠道分享
新手必看:怎么找DY月付取出商家科普五大步驟:
總結:白條24小時全天接單(親測這兩個方法很實用)-知者
爆料: 羊小咩購物額度怎么取出來快速回款 (五種方法提現詳解)
寒松:羊小咩額度怎么套出來(推薦4個操作方法)
瑾瑜:靠譜的蘋果id貸款,最新的三個方法
琉球群島東南附近發生6.6級左右地震
資訊:羊小咩額度怎么套出來(公布6個最佳操作步驟)